觀後記

年終回顧補記:《奇蹟》

(本文整理自先前發表於噗浪的文字)

《奇蹟》(奇跡 – 2011)

看這種生活瑣事堆積成的兒童電影頗療癒,尤其是故事並不若是枝裕和導演過去的電影那樣重,比較是小巧可愛的成長電影。老實說我之前覺得《橫山家之味》是枝裕和有點太用力了,《奇蹟》的手法路數差不多,但因為故事上沒那麼有野心,反而可以忽略一些太刻意的地方,讓細節的力道發酵出來。這些細節的力量有些是導演的感性,也有些是屬於觀影當下的個人感觸。

比如我很喜歡那個火山灰還有新幹線的對比,一個是自然的力量,一個是人類科技所造出的速度,但小主角竟然想去相信新幹線的能量可以引發火山的噴發,當列車交會的瞬間那爆發的蒙太奇實在頗微妙。因父母離婚分居兩地的兄弟雖然努力讓一家四口團圓,但整部電影在描寫他們終究適應了分離後的生活,同樣也是人心和時間兩股力量的拉距,這些生活的切片正是他們生命轉變的當下,我想所謂的奇蹟就是在那成長改變的瞬間。或許導演就是專注在捕捉這些時刻,所以這部片才會顯得動人,而不只是可愛而已。

最後旅行的段落不長但卻很有令人雀躍的力量。整部片切成鹿兒島和福崗兩地,兄弟各有自己的生活與朋友,當兩群人懷抱著相似的期望踏上旅程而在後段相會時,很能反應出這部片置入新幹線關於旅行與夢想的主題,尤其兒童之間的交流又是很純真的。我也很喜歡旅程結束後大家在歸途分離與返家的段落,透過兒童的眼光電影呈現出旅行的魅力在於啟程與歸來,每次旅行似乎自己都改變了一點,也更認識了自已一點。最後一幕小主角那個動作更是意外地動人。

其實劇情中的一些設計大都不算多麼成功,尤其是那些大人角色的戲。還有那個想成為演員的女孩,還有她和母親的關係。小主角最後那段火山和世界的名言,可愛是可愛,就有點刻意。但所有的情節其實都是背景,孩童們對旅行的期待,還有那奔跑的腳步,這些不容易言說的細節都有著自己的力量,消解了一些刻意而為的意義。小演員生動的演出和導演投向他們的眼光撐起了這部電影。

留言